Cris.Q

Back

流量时代正在断送媒体的良知:锐评新京报报道南京大学帝王蟹事件Blur image

以下内容转自我的好友AritxOnly-音唯,作为 WHU 的学子,互联网上的口诛笔伐这些日子真是受够了。我对南大很有感情,便就借着他的这篇文章抒发下自己的悲愤吧。


“媒体面前,事实似乎不再重要了。”

这几个月我越来越不信任新闻,因为事实往往不是它们让你看到的那样。

昨天去九食堂,和女朋友盘算着叫几个人一起尝尝没尝过的帝王蟹,今天就被骂上热搜了。

从数码圈乱象起手#

我关注的圈子,是无良媒体扎堆的数码圈。

“比一元硬币还薄”的断章取义、“小字营销”的带节奏、“年轻人的最后一台车”的情绪包装——这些我都看在眼里。但我没有发声。

我不是小米的“死忠粉”,只是一个喜欢产品、能分辨是非的普通人。用着华为手表、拿着OPPO手机、背着苹果电脑,也装着米家生态。可当我看到那么多人被带偏,被煽动去骂、去信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有多么恐怖。

锐评本次事件#

南大学生十人八人,分享一只帝王蟹又何罪之有呢?

你们说我们不务学习,尽显奢靡之风——而我告诉你午夜的生命科学楼、计算机楼、电子楼等院楼灯火通明,不止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有本科生和教职老师。他们用尽心力,只为了给国家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你们说我们没有积蓄,尽花父母钱财——而我告诉你南京的大学生家教的数量已经超出你们的想象。我的同学们,不是通过家教兼职赚钱,就是通过实习积攒工作经历,亦或是投资理财理财。我们的有能力拼一桌人均150的帝王蟹。

你们会拿南大前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上纲上线,而我告诉你,奢俭由人,南大学子绝不会因为享用过一餐帝王蟹,就真认为自己是“帝王”了。

一点冷静的分析#

情绪发泄之外,不妨跳出这件事情本身,来看看媒体是如何误导群众,而群众又是如何制造出庞大的互联网声量的。

媒体首先给事件贴上标签,用情绪代替事实,用“高校奢靡”“学生浪费”这样的话术触发公众的愤怒。随后,社交平台的算法捕捉到这种情绪,放大矛盾,推送给更多还没了解真相的用户。于是,一场舆论的狂欢开始了。谁还在乎真相?只要骂,就能被看见。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能看到的东西

那些骂南大“奢靡”的人,或许只是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投射——他们身边确实充斥着攀比、虚荣和浮躁,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学校都一样。当他们看到一所大学的食堂敢卖帝王蟹,他们不会想到是尝试改革、是多样化供餐,而会本能地嘲讽:“这不就是洗脚城吗?”

他们眼里的“奢靡之风”,正是他们熟悉的世界;他们嘲笑的“校园堕落”,也许只是南大走在前面的尝试。他们酸的,不是帝王蟹的价格,而是自己学校里没有这样的改变。

就好像真正的“花粉”也会批驳华为旗舰机系统更新不及时、价格虚高等等不足,而手上拿着低端机的网友却对这些真金白银支持华为的人们口诛笔伐。网络上从来不缺精神股东,网络只是他们的情绪宣泄口。

这就是流量时代最可悲的地方:人们不再追问“事实是什么”,而是急着寻找能让自己情绪有出口的东西。媒体知道这一点,于是不断制造“可以骂”的新闻。群众在骂声中获得快感,而真相被埋在最不值钱的地方。

是啊, 真相已随那一串串的字符流,消失在了大数据的海洋里


最后发一段我在 QQ 空间写下的评论吧:

最近互联网上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猎巫范式:大家似乎已经发现了一种通过找各种清奇的角度,片面陈述甚至伪造事实来诋毁高校的固定套路——当然,很有效,很爽,很能恶心人。 从“入学小心被留学生强奸”的浙江大学,“努力培养和NGO勾结的汉奸”的武汉大学,到“奢靡之风成性”的南京大学,下一个是谁呢? 我不想说什么诸如“不分青红皂白选择一竿子打死的人都是上不起985的红眼loser”这种无谓的诛心之论,只是祝愿各位在被裹挟着的舆论彰显出的所谓“民意的铁拳”砸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也能有诋毁别人学校时那样的镇定与愉悦。

流量时代正在断送媒体的良知:锐评新京报报道南京大学帝王蟹事件
https://crisq.top/blog/aritxs_view_of_the_nju_defamation
Author Cris.Q
Published at 2025年11月4日
Comment seems to stuck. Try to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