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某月某日,我写过一篇大骂Notion的随笔。稍稍摘录其中一段:
我心目中对笔记的定义还是临时性的记录(从这点来说更像备忘,而事实上笔记的一大作用就是备忘),从本子上随便撕张纸就开始写的那种。那我为什么还要在撕纸写字的时候思考我应该把笔记放到哪个文件夹的哪个子页面,从长长的块列表里选出一个符合我想法的块,一点一点加双链呢?等找到符合我心意的帅气精致的块的时候PPT都换页了啊喂🥲。 Obsidian、Notion、Logseq、AppFlowy、Roam这些见鬼的产品都不是我需要的笔记软件,不因为追求时髦或莫名其妙的精致感去强迫自己用它们,是在这个有些生产力焦虑的时代,对自己的一种放过。
现在看来,我当时实在是见识浅薄,使得这段报菜名一点都不够长,时至今日(2024-9-8)我们可以写一份更长的报菜名出来了!
- Blossom
- Obsidian
- Notion
- Evernote
- OneNote
- RemNote
- Dynalist
- Workflowy
- Bear
- CherryTree
- TiddlyWiki
- Joplin
- Zettlr
- Logseq
- Milanote
- CintaNotes
- The Archive
- Tana
- Trilium Notes
- Athens
- Lattics
- 思源笔记 (SiYuanNote)
- Roam Edit
- FlowUs
- Wolai
- AFFiNE
- Eidos
- AppFlowy
- AnyType
- Outline
- VNote
……
顺便, 我得再轻描淡写地说两件事:
第一,这里面 14 款产品我或多或少用过
第二,我现在的笔记方案是Joplin + Memos。尝试着加入AFFiNE作为结构化知识管理工具
第三,我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在这些东西上面。
不因为追求时髦或莫名其妙的精致感去强迫自己用它们,是在这个有些生产力焦虑的时代,对自己的一种放过。
过去的子弹正中自己的眉心了 😢 。
言归正传,两年多过去,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想再写一篇博客谈谈它们,并与你分享。
不过,事先说明,笔者只能算是门外汉的纸上谈兵,没啥参考价值。毕竟在网课期间笔者都得记实体笔记。
事实上,本文在AFFiNE上完成,这是一款具备了笔者最讨厌的 “基于块的笔记“、”事实上并不以Markdown存储的专有格式”、“使用 / 呼出各种奇奇怪怪的组件” 等各种令人作呕的特点的笔记应用。
不同语境下的“笔记”是同一个概念吗?
上周末,为了备考一次大型调考,我打开了Bilibili,找了一些复习课程,并随手打开AFFiNE准备做记录。先做好大纲,再依次填充内容进去,遇到结构性强的知识时还可以使用Database (表格形式或者看板形式)来清晰呈现。整个下午的学习时光十分充实专注。而同样是那个周末,我在吃饭时随手刷到一篇文章,想要Mark下来便于以后查找,就选择分享到Memos,打上“剪藏”的tag,然后继续吃饭。整个过程轻轻松松,确实做到了“不用思考文件夹、页面、块、双链”——因为这条简短的Memo根本用不到这些功能。
AFFiNE是笔记软件吗?是。Memos呢?当然也是,其模仿对象Flomo的宣传口径也一向是“笔记应用”。都是笔记应用,在功能特性,侧重角度等等方面可谓天差地别,都称为“笔记”并放在一起同台竞争未免太不公平了。正因如此,我希望把“笔记”这个需求分为三类,分开来看,选择对于它们的那个特定的“Best Solution”。
以下会将三类需求分别称为“便签盒”、“知识库”和“笔记本”。
便签盒 —— 随开随记,或是“ 稍后再用 ”
我在骂Notion的那篇文章中说,笔记要即开即用,不能把精力耗费在记录本身。这意味着笔记软件不应该提供太多太复杂的功能,也不应该把界面的重心放在这些功能上。后来在某次网上冲浪时,看到了一个词语,叫“无压记录”。那一瞬间着实拍案叫绝,这个名字起得太贴切了。
这里摘一段个人很喜欢的关于无压记录的描述:
有一本书叫《清醒地活》,里面有有一个关于作者的亲身经历非常有趣。 他说他患病了:“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它一直在叭叭讲个不停,而我又没有任何办法让它停止说话。这个声音简直快把我烦死了!这个声音要把我弄崩溃了!” 猛的一想,我们每个人大脑里也有一个这样的声音,每天不断地自言自语。其实这就是我们脑海中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是阅读产生的,可以是突然冒出的想法,可以学习到新经验的记录,可以是当下的情绪。很多好的想法往往就是在不经意从脑海中冒出来,尤其是我们没有在干什么的时候(比如散步、无所事事、开车等等)。无论是否成熟,先不要让它溜走,一定要及时记录下你的想法,再慢慢地看看它可以用于哪。 于我而言,笔记不仅仅说是一种学习方式,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思考流,工作流),只是它展现的式是笔记。就像flomo的slogen——“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真的太喜欢这一句了。 无论它是什么,就记录下来吧!随时随刻的记录,不要有压力地记录。
同样的,Lattics的“类脑式笔记”思路也有点像一个Memos类便签应用 + 写作应用的组合体。我们摘出其中的Memo部分谈谈。
松鼠会将松果囤积在自己的洞里,同理,人也会自然而然有囤积信息的爱好(比如我),因此诞生了不少相关的解决方案,例如Pocket或者Wallabag这样的稍后读(Read It Later)应用、各类Bookmark同步应用、还有印象笔记强大的剪藏功能……
从常理来看,囤积(或者说Mark)信息应该是在你进行信息输入时顺带做的,正因如此,这个操作不能复杂到足够打断阅读(或者输入)这件主要任务本身。如果一个稍后读应用要你选择一堆选项才能成功保存一个条目,那你操作完大概率也不会太想继续把没读完的东西读下去。而一个轻松简便的Memos类应用,是我所推崇的解决方案。它没有简单到简陋,也没有复杂到干扰。于是自然而然的你就积累下了大量的数字信标。
就像这样:
同时,我们还有突然冒出某些点子或者金句(Perhaps…)而想要记录的需求,却在复杂的界面和其带来的巨大仪式感前望而却步。这时便签盒类的笔记应用一样帮助我们随手记录。
无论是吸收别人的输入,还是创造一些简短的思维片段,其实都是“积累卡片”的过程,这些卡片就是Memo,这些Memos的首要目标是要好找,因为它们就是工具书或者 Cheat Sheet 一样的东西,不需要本身多有组织性,也不需要多有深度多有内涵多有意义,只要在需要的时候恰巧能找到那些被你遗忘的信息,Memo就是有意义的。
对于便签盒类的笔记(及相应的笔记应用),首要目标就是别tm给这些零零碎碎的想法赋予那么大的意义——无论是从产品的宣传上,功能的选择、定位上,都是这样。因为一个产品的方方面面都能传递出团队(所想给用户传达的)的价值观和产品观,如果你递给用户的是一个Obsidian,哪怕你嘴上再怎么说着舒适记录,无压记录,都是绝对的扯淡。用户不买账,至少我绝对不买账。
那么,我对这类笔记的具体想象是什么呢?
很简单,不要给我一个传统的“标题+整页输入框”的笔记界面,看到这玩意一瞬间压力就起来了。我不想考虑笔记的标题、分类(这里指属于哪个笔记本或文件夹),我只想打开就写,写完就关。这其实是一个和聊天输入相似的场景,于是Flomo真的做了“类聊天窗口”的输入界面,效果出奇地好(从这玩意多火也能看出来)。
这里我们再借用亲爱的Flomo团队给他们的产品做出的总结:
知识库 —— 构建系统性、结构化的框架
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如果你在正儿八经地上不能回放的课,你最好还是放弃用知识库类应用同步记录,因为真的来不及。比较好的方案应该是一股脑先记,按时间顺序记着,全部都用文本和图片记,事后再整理,加Database等等结构化的块,然后挪到知识库中,形成完备的页面。
当然,如果你在看视频或者看教程,别人已经有了结构化的知识(大纲或别的类似东西),你只需要搬过来,那不妨直接从结构化记录上手。
我目前刚开始使用AFFiNE,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案例拿出来,大概分享一下我做的物理笔记吧:
我们上面报菜名环节中列举的大部分应用,都属于知识库的类别(如 Logseq、Trilium、AFFiNE…… 哎呀我不想打字了,烦了,怎么这么多),既然这东西有这么大的市场,说它完全是吹出来的也有点言过其实了。这类软件有点像是你自己建立一个Wiki,它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正因为有这么一层“强迫”,所以一定的仪式感反而是必须的。此时这种仪式感就会成为动力了,动力不会告诉你该干什么,但它可以帮你干下去。(所以这也是前面Memo类笔记不建议太有仪式感的原因之一)。
没错,我说得就是你啦!TiddlyWiki!(太微看起来像一个无压记录工具,本质上还是知识库,但是知识库笔记你不全屏编辑实在是太别扭了啊喂!)
区别于纯粹记录的便签盒子,知识库是一个在记录中思考的过程,本质是输出。
笔记之神说,要有标题,要有属性,要有目录,要有文件夹,要有标签,要有书签或者Pin,要有数据库/表格视图,Notion长啥样你就照着抄就行了!
啊?你问我Graph View?
笔记本 —— 不受干扰的认真输出
如果说便签盒像个人微信,知识库像个人WIKI,那笔记本像什么呢——像个人博客。
在我的分类方法中,一些知识库类软件常见的“Daily Note”或者“Journals”应该都属于这个类别。这类笔记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这类需求更多适合写作软件去承担。但是笔记软件不能干这活嘛?当然可以,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拿Notion当博客后端。
不同于便签盒的纯输入,知识库的输出倒逼输入,笔记本是纯粹的输出。既然与个人博客类比,当然可见它到底都用来记些什么——成熟的,成体系的想法(这里要区别于Memo那种“灵光乍现的点子”一样的想法)。从“点子”到“想法”的过程也意味着这类应用可以和便签盒做联动。这方面我们举Lattics作为一个正面案例(记得曾经Lattics的Louis老师还和我聊过来着,当时说要除开Zine另做一个专门服务创作的写作软件,现在看来做得确实很有想法):
左边是一个标准的“写作应用”的思路,右边加了一个便签盒之后,瞬间输入和输出就被联通起来了。这又何尝不是Flomo的Slogan里“意义自然浮现”的一种体现呢?不知道何时用得上的“存货”,或者日常的小想法,搜集资料时的随手Mark,在真正需要使用的时候随叫随到,便签盒就是个人素材库。
这一类需求和上一类是差不多的,用上一类的专精工具就可以了。只是如果能和便签盒笔记联动就更好了(Logseq有个插件可以同步Memos数据,但我觉得那是纯扯淡,我需要的不是把笔记复制一份过来,我需要的是即时查找、检索、利用)。
如何选择笔记软件
说实话,这类文章网上有太多了,随便搜一搜就到处都是。这里就不赘述了。说说几个我用过的吧。
如果你偏好Serverless方案,没有服务器或不想部署,可以实施Eidos。数据全离线,通过一个比较新的Chrome API可以实现指定本地文件夹存储数据,浏览器上的网页端仅作为一个编辑器使用。开发者还有计划未来做端到端的同步策略,可以期待一下。
如果你有服务器,部署AnyType和AFFiNE是不错的选择,AFFiNE目前功能还不太够,但整体体验可圈可点,算是一款比较成熟的产品了。AnyType不太了解,就不多评价了。
如果你想要一个纯本地化的方案,Logseq + Syncthing是不错的选择。思源笔记嘛……据某些小道消息……
AppFlowy可以观望一下,基于Rust + Flutter的方案,不过目前看来很不成熟,Bug也很多,不建议使用。Joplin倒是推荐的(虽然它的笔记思路古早,但靠谱且好用)。当然,别忘了搭配Memos(虽然它的新版本很难用)。
当然,对于一些不复杂的需求,不妨继续使用比较传统的解决方案。例如Joplin、SimpleNote、印象笔记(EverNote)等。
笔记软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UGC”的,你在其中保存的笔记本身才有价值。正因为如此,多少人每次要翻古早的笔记或信息还得登陆Evernote(比如说我…)
总结
虽然我对笔记软件的看法有所改变。但对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纷繁的笔记软件”这件事,我想说的话一如既往。
什么舒适就用什么,而不是什么火就用什么。在这个生产力焦虑的时代放过自己吧。
“我是来玩游戏的,不是来被游戏玩的” ——某位 Linux 游戏玩家
这句话对笔记软件可太适用了。
参考资料
- 笔记方法论|专栏导读
- 我的笔记流,基于dailynote和双链的无压记录
- Lattics ——「类脑式」 学术与创意写作
- 伟大的Kimi同学从全网天花乱坠的软文里帮我整理了开头的报菜名环节